为什么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我们党为在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国际传播力作出的战略部署。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特别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更加凸显了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推进历史伟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续而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扰乱人心,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外宣传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坚持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把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作为重中之重,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高访和重要会议活动的对外宣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海外推介,生动丰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领袖形象。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训体系建设,构筑起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为什么说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权力观,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时代表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人民性权力观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权力用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第二,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在新中国70多年的执政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种种考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民性创造性地转化为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草帽书记”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忘我的付出把实实在在的政绩深深印刻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正是因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党才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充分信赖和坚定支持,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胜利。
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忠诚之心践行党的宗旨,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权力,以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才能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境界担当。党员干部必须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切为民谋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切实造福于民作为实践落脚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创造党和人民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